各信用评级机构:
为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的规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信用评级的中介服务作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证券业协会)就2025年第二季度债券市场15家信用评级机构1的业务开展情况、从业人员情况和自律管理动态进行了总结。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一、业务发展情况
截至2025年6月30日,存续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发行主体共计6150家2。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含企业债)、金融债发行人分别为3067家、4743家和499家。从主体级别分布看,AA级发行人占比分别为24.94%、36.2%和9.22%;AA+级及以上发行人占比分别为71.44%、48.96%和66.33%;无主体评级占比分别为1.37%、3.1%和0%。存续的地方政府债券共12723只,AAA级占比95.92%;存续的资产支持证券共9996只,AA级及以上占比55.57%3。
(一)债券评级及主体评级承揽量环比上涨
二季度,15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3201只,环比上涨22.69%;共承揽主体评级3905家,环比上升77.50%。从业务集中度看,排名前三评级机构的业务量占比分别为30.66%、26.29%及12.20%,合计占全市场近七成。
(二)评级调整家数同比增加
二季度,评级机构共对85家发行人进行了87次评级调整(附件1),同比增长6.10%,另有12家发行人被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1家发行人被调出信用评级观察名单。正面调整37家,其中级别上调34家4,展望上调3家。级别上调均为1个子级;分机构看,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和上海新世纪上调家数较多,分别有8家、8家和7家;大公国际、东方金诚和中证鹏元分别上调4家、4家和3家;标普(中国)和普策信评各上调1家。
负面调整48家,其中级别下调45家,展望下调3家。级别下调均为1-2个子级;分机构看,中证鹏元、联合资信下调家数较多,分别有12家和11家;东方金诚和中诚信国际分别下调9家和7家;大公国际、上海新世纪和远东资信分别下调3家、2家和1家(附件2)。
(三)更换评级机构后级别上调率环比上升
二季度,共有158家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环比增加44家,同比增加37家。其中14家发行人的新承做评级机构所给级别高于原级别,环比增加6家;上调率8.86%,环比增加1.84个百分点。标普(中国)、安融评级分别上调4家,分别占其承做更换评级机构发行人家数的80%和13.33%;普策信评、中北联信评分别上调2家,占新承接发行人的50%、100%;大普信评和惠誉博华分别上调1家,占新承接发行人的33.33%和100%。
(四)同一发行人级别不一致率环比下降
截至2025年6月30日,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共有840家发行人获得2个及以上评级机构出具的主体评级5,占存续有评级债券发行主体的16.51%;其中49家6发行人的评级结果不一致,不一致率为5.83%,环比下降1.27个百分点。不一致的发行主体评级多数相差1个子级。其中标普(中国)、安融评级所评各9家发行人主体级别高于其他机构,分别占比742.86%和21.95%;大公国际8家,占比3.92%;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普策信评各5家,分别占比1.10%、1.43%和100%;中证鹏元4家,占比1.31%;上海新世纪3家,占比2%;东方金诚2家,占比0.67%;大普信评、远东资信、中北联信评各1家,分别占比50%、3.85%和100%。
二、从业人员情况和自律管理动态
(一)3年以上及5年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占比均上升8
截至2025年6月30日,15家评级机构共有分析师1619人,同比减少86人,环比减少14人。从业经验在3年及以上的分析师占比为79.56%,同比提高9.18个百分点,环比提高3.32个百分点;5年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占比51.95%,同比提高2.98个百分点,环比提高2.41个百分点。2025年二季度,3年及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人均业务量为4.57个9。其中,中证鹏元人均业务量最多,为6.66个;其次是大公国际、联合资信和东方金诚,分别为5.69个、5.57个和5.07个。
(二)交易商协会召开评级机构培训座谈会
2025年6月13日,交易商协会召开评级工作培训交流会议,11家银行间市场信用评级机构参与会议。会议上,交易商协会就近年来评级机构的典型违规情形进行了讲解,对评级作业、信息披露等工作的规范性予以提示,引导评级机构举一反三,从利益冲突管理、质量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强化评级独立性、一致性和信息透明度,在合规展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评级质量和市场服务水平。
(三)交易商协会开展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和内控制度建设排查
为保障《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信息披露指引》(以下统称新规)的规范施行,2025年5-6月,交易商协会就新规实施后的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和内控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排查。期间银行间债券市场11家信用评级机构共披露118份季度评级质量检验、年度合规运行情况报告,按期披露率92.19%;交易商协会已督导相关机构完成补充披露。各评级机构亦已基本按照规则要求构建起了覆盖评级业务全环链的内控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作业标准和管理安排,持续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指导评级工作有序开展。
(四)证券业协会专委会研提2025年重点工作建议
证券业协会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围绕2025年重点工作,提出了评级区分度与评级符号序列研究、评级机构国际化发展研究和科创债、高收益债评级方法研究等评级行业相关重点问题研究建议,形成了《中国证券业协会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2025年重点工作及分工》,充分发挥委员会平台功能,加强重点问题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下一步,交易商协会和证券业协会将继续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协同加强评级行业自律管理。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不断优化评级技术体系,依法合规开展信用评级业务,切实提升评级质量和投资者服务水平。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中国证券业协会
SAC_Communicat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协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