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向实·证券力量”专题报道之一
编者按
影石创新的全景相机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高频出现、天岳先进在慕尼黑电子展上推出全球首枚12英寸碳化硅衬底、星图测控的“洞察者”用厘米级轨道计算和秒级预警守护我国千亿价值的太空资产——“中国智造”快速发展催生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企业案例,它们既是我国科创实力扎实提升的注脚,也是证券行业引金融活水浇灌科技创新沃土的生动实践。
近期,上海证券报社联合中国证券业协会,针对证券行业服务科技创新的现状共同开展调研,深入一线剖析证券行业服务科技创新行业企业的新方法、新模式、新特征,挖掘投行回归本源、构建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的优秀案例。
即日起,上海证券报推出“金融向实·证券力量”专题报道,以证券公司及其投行业务典型案例为样本,透视证券行业如何成为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关键枢纽;资本市场如何提升对科技创新的价值发现、风险定价能力,以更大的包容性、契合度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在埃及萨卡拉王陵,考古学家手持思看科技三维扫描仪,把彩绘纹路转化为数字档案;巴黎奥运会上,运动员用影石创新全景相机将精彩竞技定格为全景记忆……在世界舞台,中国硬科技迎来一个个高光时刻。
从实验室里的“灵光一闪”到走向全球的“中国智造”,中间横亘着漫长的“死亡之谷”。对思看科技和影石创新来说,中信证券是关键“护航者”:无论是准确定义新行业、帮助企业获得直接融资支持,还是依托业务优势助力企业加速拓展全球市场,中信证券以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持续为科技企业发展搭桥铺路。
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持续完善,对科创企业的包容性、适应性不断提升。证券行业加速回归投行本源,通过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企业穿越重重关卡,更有力地促进了“科技—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资本市场的系统性支持下,中国科技正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领跑”,在全球前沿领域刻下清晰的大国印记。
拓荒:投行全方位服务破局硬科技企业上市难题
杭州,思看科技展厅,董事长王江峰正向来访的客人展示一台手掌大小的三维扫描仪。
“2018年,我们接到中国空间站的三维测量需求,要送一台设备到太空中让宇航员做实验,要求小而轻、操作方便。2022年,思看科技研发的SIMSCAN航天机随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王江峰说,2023年该设备成功进行了在轨实验。同年,中国空间站入选当年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大国重器背后,正是思看科技这样一批硬核科技企业的持续投入。在攻坚克难的路上,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
王江峰告诉记者,2021年至2022年,公司快速发展,下游需求持续增长,对于产能扩充、研发中心建设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产生了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想法。
中信证券接下了思看科技的上市辅导项目,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据中信证券投资银行管理委员会总监董超回忆,项目启动之初,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定义这个行业”——思看科技所在的工业级3D激光扫描领域属于智能视觉的前沿延伸赛道,当时A股尚无产品形态与技术路径完全一致的上市公司。
行业无对标,怎么办?
董超团队耗时数月,深入调研航空航天、工程机械、汽车制造、教学科研等下游领域,不仅梳理出产品在研发、生产、维保和运行全流程的实际应用,还明确了其创新型测量产品与传统工具之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更全面掌握了国际竞争态势与客户真实反馈。
“我们在每一个维度都制定了相应策略,协助企业把握行业与技术发展趋势。”董超说。
今年1月15日,思看科技登陆科创板,成为A股“3D扫描第一股”,募资金额为5.69亿元。上市后,公司获得了充裕的资金支持用来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7.7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6%,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0.52%。
总部位于深圳的影石创新,是A股首家智能影像企业。这家成立仅十年的企业,已连续六年保持全球全景相机市场份额第一,产品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上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影石创新董事长刘靖康说,其主营业务收入70%以上来自境外销售,跨境财务核查、海外合规风险管控的复杂度远超传统企业。
具备国际化能力的证券公司可应对此类挑战。在深入理解影石创新的出海业务逻辑之后,中信证券投资银行管理委员会高级副总裁沈哲带领团队,走访调查了大量的境内境外、线上线下代理商,完成了全面严谨的财务与合规审核。
“这对公司顺利登陆科创板帮助极大,也为其他出海型硬科技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今年6月11日,刘靖康手持X5全景相机敲响了上市锣,公司募集资金19.38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研发投入及市场拓展。
10月末,影石创新交出一份高速增长的三季报:营收总收入同比增长超90%,境外销售收入在主流市场实现均衡分布。
影石创新董事长刘靖康展示公司全景相机产品。 记者 王渊 摄
影石创新全景相机产品
搭桥:证券行业撬动科技产业重构
对于思看科技、影石创新这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而言,证券公司作为重要的资本市场中介和桥梁,不断精进专业、回归投行本源,通过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更有力地促进了“科技—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登陆资本市场可为科技企业自身发展注入新动力。沈哲说,中信证券将提供多维度、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持续陪伴影石创新突破成长曲线。包括协助企业按需引入定增、可转债、债券等融资工具,匹配其业务发展节奏和资金需求;以及帮助企业优化股权激励机制,推动形成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另一方面,龙头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后,将有效撬动行业发展新机遇。以思看科技所在的三维扫描行业为例,该领域长期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潜在市场空间巨大。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认为,企业上市产生示范效应,将不断提高我国高精度三维扫描测量系统的国际竞争力,打破国外技术的长期封锁垄断,这对推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能力跃升具有重大意义。
思看科技与影石创新的成长之路,也是证券行业作为连接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关键桥梁,持续赋能科技创新的缩影。在证券行业更专业、更有效的服务下,为更多硬科技企业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公司数量合计362家,占比达到62%,IPO融资合计占比达到67%。2024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681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之比的中位数达12.6%。
“上市是起点不是终点,融资是工具不是目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对科技企业而言,登陆资本市场不仅是为了获得资金,更需要通过市场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创新、公司治理优化等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以中信证券为例,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年6月末,中信证券完成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股权融资33单,承销规模达385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债发行631只,承销金额2412亿元;完成11单重大资产重组交易,规模569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股权投资官高愈湘表示,在服务科技企业的过程中,中信证券通过投资、投行和研究部门的协同联动,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强化“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投资方向,沿产业链深度挖掘早期优质企业;进入企业上市辅导阶段,投行部门在合规前提下,协助企业搭建资本运作平台,上市后继续助推企业价值提升与发展;研究部门不仅为投资和投行业务提供智库支撑,还借助自身研究成果与市场影响力,助力企业增强市场认知与价值实现。
事实上,整个证券行业都在以更大力度支持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除了IPO之外,证券行业还以并购重组、科创债发行承销等多种方式,构建服务科技创新的全方位金融支持体系。
在并购重组方面,“硬科技”导向特色突出。“并购六条”出台一年来,并购标的明显集中于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新兴行业,多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券商并购业务收入也迎来结构性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上市公司首次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交易达163起,交易总额超47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3%和172.9%。
在科创债发行方面,年内券商科创债发行规模已超570亿元,为科技创新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除了自身发行科创债,券商在科创债承销领域同样表现亮眼。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68家券商担任了科技创新债券的主承销商,合计承销了380只债券,同比增长82.69%;承销金额合计达到3813.91亿元,同比增长56.48%,承销规模与数量均实现大幅增长。
思看科技三维扫描仪。 记者 汤立斌 摄
思看科技董事长王江峰介绍公司产品三维扫描仪
筑基:持续强化以资本市场为枢纽的创新生态
1986年,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了8棵青铜神树,多为残破碎片,修复工作难上加难。思看科技积极参与3号神树的修复工作,助力神树重现神韵。
2023年,影石创新研发的全景相机搭载在一颗近地轨道卫星上升空,成为首个在太空中完全裸露的全景相机,它在极端环境中稳定成像,拍摄到了地球与银河同框的震撼画面。
今年以来,政策加强引导支撑,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加速构建。思看科技、影石创新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正在资本市场的全力托举下,从不同领域彰显出创新的“中国力量”。
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的股权融资支持力度等。在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看来,当前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突出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导向,股权融资渠道不断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证监会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以更大力度支持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围绕一级市场,引导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畅通“募投管退”良性循环;针对二级市场,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优化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发展。
中信证券董事长张佑君认为,要发挥证券公司“服务商”“看门人”的功能作用,持续丰富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方式方法,让更多优质的新质生产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长远发展。
作为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科创板再次迈出改革的关键一步。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继续充分发挥科创板示范效应,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
上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科创板新一轮改革,将促进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集聚,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资本市场催生一批“伟大的企业”。
“期待科创板未来推出更多助力硬科技企业发展的措施,包括搭建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优化耐心资本支持机制等,为像我们这样研发周期较长的科技企业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谈及未来,刘靖康充满信心。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从新股“含科量”显著提升,到科创公司技术成果加速涌现,再到新兴产业集群成势,资本市场科技底色越擦越亮。在证券行业、资本市场的更好助力下,科技创新型企业加速发展大有可为。
(调研组成员:马婧妤 梁敏 常佩琦 王渊)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证券业协会
SAC_Communicat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
